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在乡村撒下致富种子

    信息发布者:zhaojianfang
    2019-10-31 20:20:07    来源:在乡村撒下致富种子   转载

    带技术奔走田间地头 在乡村撒下致富种子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今天


    今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的第20个年头。20年来,无数科技特派员前赴后继,带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自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以来,北京市科委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2005年,北京在全国就首次提出了建设“乡土化、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农村科技协调员新型服务体系,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建设工作。经过10余年实践,北京深入挖掘农村本土人力资源,培养了一支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北京市科技特派员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热情,在构建服务平台、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星创天地”、推进创业链建设和深化区域合作,开展精准帮扶等方面取得实效。今年10月,科技部印发《关于通报表扬一批科技特派员及组织实施单位的通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特派员刘华贵、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在表彰之列。

    截至目前,北京市现有科技特派员9226名,其中自然人科技特派员8696名,法人科技特派员530家。这些科技特派员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将城区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导入农村,将先进的理念、技术、知识输送到田间地头,推动了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京郊234个低收入村农民增收致富。



    打造科特派

    线上“众创空间”


    2017年5月,北京市科委开发并上线了北京科技特派员在线平台,北京科技特派员PC端、北京科技特派员微社区手机端同步上线。据了解,在线平台融合了12396北京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北京农业数字资源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10个数据库,并开通了微信服务号,全面对接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需求,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全链条、专业化、便捷化的教育培训、创业指导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在线平台拥有科技特派员等用户12000余人,通过北京科技特派员在线平台服务农民500多万人次,解决需求近4000个。同时,针对北京市234个低收入村的科技需求,在线平台为低收入村产业发展提供全程专家及企业资源对接,形成了“产前规划指导、产中技术支持、产后电商服务”的全产业链农业科技服务。

    “星创天地”

    优化农村双创环境

    为推进农业创新创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北京市科委、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北京市“星创天地”协同工作机制。
    “星创天地”是众创空间在农村基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既是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又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学校”和创新型农业企业家的“摇篮”。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培育了63家“模式新颖、服务专业、运营良好、效果显著”的北京市级“星创天地”,其中49家国家级“星创天地”通过科技部备案,集中打造了集科技示范、技术集成、成果转化、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为一体的众创空间。

    北京市科委还推动“星创天地”以一对多形式对接90余个北京市低收入村,从产业规划、定制服务、订单生产等方面开展帮低增收工作,增强了低收入村持续发展能力,低收入村低收入示范户增收10%以上。依托“星创天地”,创新对接帮扶服务模式,在北京密云、昌平以及河北丰宁、赤城、雄安新区等地,建立北京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工作站12个,通过固定的会商协调推进机制、稳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定期开展的综合科技服务,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扶智、扶志、扶技行动,服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500余户、北京市低收入户440户,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脱贫。

    形成11条

    科特派特色创业链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科委持续扶持法人科技特派员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围绕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了现代种业、农业智能装备、安全投入品、食品制造与营养健康等领域的11条特色创业链。
    以法人科技特派员北京凯达恒业公司为例,公司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京蒙合作产业园”建立马铃薯加工产业化基地,形成从原料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引领当地马铃薯产业向科技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通过订单扶贫让当地5000余户种植贫困户稳定增收,通过就业扶贫解决300个贫困户就业,平均每人年收入4.8万元。2018年,公司再次投资3亿元建设二期工程及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用文化引领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化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条,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

    北京市科委不断促进创业链做大、做优、做深,延伸创业链,引导龙头企业、研发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密切合作,通过支持农产品产后初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实现农产品精深产品开发和附加值提升,培育了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村科技创业;同时探索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优化和转型升级。

    深挖多领域人才

    壮大科特派队伍

    充分依托市、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在专家与京郊及首都周边地区的198个基地结对子基础上,组织专家与基地建立科技推广服务关系,依托高校组织实施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科技能力提升项目、推广教授体系和科技挂职服务发展科技特派员。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市已建成一支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特派员队伍,现有科技特派员9226名,其中自然人科技特派员8696名,法人科技特派员530家。他们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累计服务农民34万人。
    为更好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北京市科委依托北京科技特派员在线平台和北京市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以农业科技人才、乡土能人、村级全科农技员、新型职业农民、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等科技特派员为重点,开展了全方位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科技特派员的主体能力。


    科技特派员风采

    北京油鸡成了脱贫致富“金鸡”

    今年10月,科技部表彰了92名科技特派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刘华贵就是其中之一。面对荣誉,刘华贵觉得身上的责任又重了一些。“要从思想上更加重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未来不仅要做技术输出,更要帮助当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关注市场化、商品化,让产业更稳定,可持续。”刘华贵说。

    刘华贵主要从事北京油鸡育种及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成为科技特派员后,刘华贵将北京油鸡优良品种和健康养殖技术在生产中进行了广泛的示范推广,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养殖合作社、农户从事北京油鸡的养殖和开发,培育了 “绿嘟嘟”、 “爱农”、“爱牧”等一系列北京油鸡品牌。近五年来,在生产中累计推广北京油鸡500余万只,带动农户600余户。

    今年,刘华贵把北京油鸡带到了脱贫攻坚一线。刘华贵等北京市专家来到河北省蔚县,先后在蔚县举办了家禽养殖技术培训会、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座谈会等,并走访当地柴鸡养殖户进行现场指导。今年2月,北水泉镇醋柳沟村试养了1000只北京油鸡,养殖成活率达95%以上。“油鸡很受农户欢迎,于是村委会决定把北京油鸡养殖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进行发展。”刘华贵介绍,为了加大对口科技帮扶力度,以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北京市畜牧兽医学会计划在2019至2021年三年时间内累积捐赠醋柳沟村11000只北京油鸡鸡苗。

    除北京、河北,北京油鸡还被推广至内蒙古、新疆、河南、广东等全国省区市。其中,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从2012年开始引进北京油鸡品种进行养殖和开发,企业年收益在100万元以上。2015年,刘华贵承担了北京市科技项目“京蒙帮扶乌兰察布蛋鸡养殖科技扶贫”项目,带动察右前旗10多个村庄368个贫困户稳定脱贫,每户增加收入4000至5000元,北京油鸡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金鸡”。


    引领密云甘薯种植技术跨越50年

    甘薯的主产区位于河北雄安,在空间距离上,离北京密云仅仅200公里,但是相比主产区,密云地区的甘薯种植技术却整整落后了50年。“2015年11月,我来到密云高岭镇石匣村,村子里甘薯种植当时存在两个困难,一个是储藏难,另一个就是产量低。”北京农学院甘薯种植技术推广专家赵波说。

    从事甘薯种植技术推广多年,赵波一眼就看出产量低的原因是品种和种植方式的原因。“用的还是1960年的品种,亩产大约一千多斤,对于甘薯来说很低了。”2016年,赵波开始与当地居民研究品种更新,从全国各地,共挑选了5个品种试种,最终选择了2个适合在密云种植的品种。“现在,亩产提升到5000至8000斤。”

    产量提升后,赵波便开始着手解决甘薯形状的问题,通过种植技术改进,让甘薯的商品性得到提升。“石匣村每年大约种植2000亩左右甘薯,年产值可以达到一千万左右。”赵波说。同时,针对储存容易腐烂的难题,赵波经过研究发现并非是地窖问题,而是收获太晚,甘薯经冻后便容易腐烂。“今年,赶在10月1日前收获了,应该不会再出现储藏腐烂的问题。”赵波说,农业种植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未来,他将继续扎根农村,利用技术为农民解决难题。

    硕士返乡甘当优质农产品“快递员”

    法人科技特派员北京云梦园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学超在果园、菜地穿梭时,没有人会想象得到他曾经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一份高薪工作。硕士毕业后的他进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从事科研管理工作,2016年,毅然决定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密云家乡,以“互联网+农业”的形式,将家乡的绿色农产品在网上销售,开启了他的创业路。

    “我发现,绿色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大众喜爱,但是一些地方由于交通不便、渠道不通,导致好产品卖不出去。”刘学超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他看到了家乡绿色农产品资源,于是回到家乡,想把家乡绿色农产品“快递”到全国各地。

    回到密云,他创立了北京云梦园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电商渠道,为农副产品拓宽了销路。以前,密云地区的农民习惯农产品零售,如今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将操心销售的时间节约下来,用以种植技术和品种的研究。

    北京云梦园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科委授牌的“星创天地”,其“互联网+区域优势资源”的模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密云区张泉村是当地有名的低收入村。刘学超与村集体合作,创办集体企业,将本村的板栗、山楂、核桃等农产品深加工后经电商渠道销售。“收入分红优先保障低收入户,去年全村分红了十几万。”刘学超介绍,该模式已经在密云周边低收入村复制。

    循环农业走出北京辐射全国

    在门头沟,“寇大姐”系列农产品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一手创立这个品牌的就是寇红艳。从开农家乐到养殖黄粉虫再到成立合作社,她从一名下岗女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带着农民们走上致富路。

    门头沟地区山多果树多,常常会有水果来不及采摘就掉落地上,积压腐烂。寇红艳所种植的果园也不例外。“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养殖黄粉虫的项目,这些黄粉虫可以吃蔬菜和水果。”于是,寇红艳开始养殖黄粉虫,随后又把虫粪和虫子用于养鸡,打造出了“粉虫柴鸡蛋”。果养虫、虫养鸡、鸡生蛋、粪还田、种果蔬,一条有机循环经济致富路就这么形成了。寇红艳在雁翅镇青白口村发起成立了北京益农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秉承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宗旨,带领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同搞起了循环经济。

    为了帮助有需要的农户,寇红艳在北京市科委帮助下引进专家团队,建立了“博士工作站”,改变了农民的传统农耕做法,打造有机果园,推出了“农游合一”的农耕文化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走进田间直接消费。

    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逐步退出,寇红艳开始专心在北京搞有机种植,但是循环养殖经济的技术也没有浪费。

    寇红艳加入了精准扶贫的大队伍,将循环养殖经济技术带到了河北、山西、内蒙古等贫困地区,帮助他们在当地建立合作社,发展循环经济,把模式推向了全国。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